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亿兆体育 > 关于亿兆体育 > 长征前夕,周恩来安排毛泽东前出探路,毛泽东以一首词回复

长征前夕,周恩来安排毛泽东前出探路,毛泽东以一首词回复


发布日期:2024-06-24 16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27


细雨如丝、青山如黛,于都河水静静流淌。

一阵唢呐声突然响起,一声声清脆悠扬的歌声随之传来:“一送(里格)红军,(介支个)下了山,秋风(里格)细雨,(介支个)缠绵绵……”

在于都河畔,长征的第一渡口,唢呐呜咽,歌声如泣如诉。

飘飞的细雨中,人们遥望远处,肃立聆听着。泪水,在许多人的眼眶里打转。

长征,在魏巍的笔下,是“地球上的红飘带”;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叙事里,是“前所未闻的故事”;在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的眼中,是“惊心动魄的史诗”。

而在我们共产党人的内心,它是革命者永恒的信仰和经久不衰的源泉动力。

1933年9月,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,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“围剿”。

中央红军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被迫多面出击,由于博古、李德执行王明的“左”倾军事路线,经过数月的鏖战,红军损失惨重,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了许多,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。

1934年4月10日,蒋介石集结11个师的兵力,兵分两路向中央根据地重镇门户广昌进攻。

4月28日凌晨,广昌失守,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中央根据地的北大门。

另一边,在南方战线,国民党投入重兵,向寻乌、安远、重石、清溪、筠门岭等地区进攻,企图打开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,夺取瑞金。

4月21日,中央根据地南大门筠门岭失守,会昌成为红都瑞金的最后屏障,处于战略防线的关键节点。

面临如此困境,中央红军只有两种选择:一是继续死守,与中央根据地共存亡;二是战略转移,撤出中央根据地。

时为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说:“万里长征,就因为在江西打败了,硬拼消耗,拼到最后挡不住,不得不退出江西。”

面临重重压力,1934年5月,红军准备战略转移,撤离中央根据地,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。

1934年6月,周恩来安排程子华到鄂豫皖根据地工作,传达中央指示。这是一个并不显眼但很重要的事情,它给长征的胜利结束埋下了浓浓的伏笔。

这里稍微展开说一下。1934年11月,位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5军遭遇国民党的重重围困,他们在中央代表程子华、军长徐海东、政委吴焕先的带领下开始长征。

转战千里的红25军进入了陕西终南山区,后来与陕北红军会合,重组为红十五军团。徐海东任军团长,程子华任军团政委。

另一边,经历了犹如死亡行军的爬雪山、过草地、穿森林、踏荒原的中央红军,刚刚离开几乎与世隔绝的川西北藏族区,他们最迫切的愿望是寻找一个能够休养生息的地方。

在哈达铺小镇邮政代办所的报纸上,中央红军获悉了红25军和陕北红军会师的消息。更令他们兴奋的是,陕北还有块不小的根据地。

那时的中央红军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:经陕甘到内蒙古边界寻求苏联支援。在这关键时刻,令人振奋的消息犹如一股春风,扑面而来。

1935年11月2日,这是徐海东终生难忘的日子。早上,他正在张村驿指挥战斗,突然几匹快马从后方疾驰而来,送来消息:今天下午毛主席要到十五军团来!

徐海东立刻下令暂停进攻,翻身上马往回奔。一百三十里地,中间还隔着两座山,他只用三个小时就赶到了。

在甘泉县道佐辅的十五军团司令部,徐海东刚洗去脸上的汗水,就听说毛泽东到了。陪同毛泽东一起来的还有周恩来、彭德怀和杨尚昆。

徐海东激动地握住毛泽东的手,不知说什么好。盼望了好久,终于得见!

中央红军与十五军团的会师,标志着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。

……

接着回过头来看长征前的准备。

1934年7月初,临时中央提出抗日主张,派出寻淮州、乐少华率领红七军团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,向闽浙皖赣边前进。

这一点,也是早有伏笔。1931年,日本发动悍然“九·一八”事变,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险。共产党人高瞻远瞩,提出了停止内战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。

因此,抗日先遣队一方面贯彻中央主张,在北上抗日的同时为长征探路;另一方面将战火引向国民党老巢,减轻中央根据地压力。

7月下旬,临时中央派任弼时和萧克、王震,率领红六军团离开中央根据地,打通与湘鄂赣根据地的联系通道,为战略转移做准备。

准备阶段,周恩来做了大量的工作,作为“最高三人团”之一,他负责“大转移”具体事宜。

组织上,为适应战略转移的需要,周恩来命令各军团成立后方部,配备医院、运输等部门。

兵员上,展开大面积扩军,征召新兵近10万人。

物资上,安排后方赶制弹药、被服、草鞋,筹集粮草,准备了大量军用品。

军事上,此前的一系列行动计划都是周恩来具体负责安排落实的。

这一切,都是长征的前奏曲。还有最关键的一点,革命之路,将要去向何方?崇山峻岭、水乡泽国、茫茫草原……,哪里才是红军的落脚点?

“长征”两字的背后,蕴含着无数革命者的艰难困苦;玉汝于成的身后,也深藏着无数样式的成败可能。

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卸去军事职务,只做政府工作,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。

但极具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才能的他,仍然能够对整个革命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:

红军突围长征不是消极的逃跑,而应是积极的行动,其基本任务,一是为了保存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;二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歼灭敌人,以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;三是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,继续逐步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。

毛泽东早已认识到,在这种情况下,红军迟早是要战略转移的,面对国民党的四面合围,如何选择突围方向,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。

他向周恩来建议,先南下广东,再向湘西进军,与红二、六军团汇合。

当时,广东的陈济棠与蒋介石有矛盾,而与红军反倒有些默契,是最好的突破口。

因为第五次“围剿”的部署,蒋介石在北边安排了30多个师,南边只有10多个师,明显北重南轻。

蒋介石交给陈济棠的任务,是阻止红军向南发展。但对陈济棠来说,他需要阻止的,不仅仅是红军,还有蒋军。

心事重重的陈济棠曾派出一个代表前往中央苏区,要求秘密谈判。持续三天三夜的秘密谈判达成了双方共识和默契。

陈济棠所要的核心,就是中央红军不要入粤;而中央红军的意图,也不在粤境,只是过道而已。

两方的默契,足以悄悄地在湘粤边境,撕开一条通路。

敬佩和欣赏毛泽东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的周恩来赞同他的建议,并请他前去探路。

就在这时,地处于中央根据地南方战线的粤赣省党、政、军领导焦急万分,前线红军接连失利,士气低落;地方扩红、征粮任务难以完成,全盘工作一筹莫展,渴望得到中央的正确指导。

因此,毛泽东向周恩来要求前往粤赣省驻地的会昌调查研究,想办法打开困窘的工作局面。

会昌位于筠门岭和瑞金之间,是红都瑞金最后的屏障。

中央根据地南大门筠门岭保卫战,是江西苏区红22师打的。

在红军历史上主力部队存在过两个红22师,大家更为熟悉的是红8军22师,因为他们的师长谭家述和政委王震。

而这支方强任政委的江西苏区红22师,长期活动在赣东南地区。

筠门岭保卫战,红22师表现艰苦卓绝,敌军数量是红22师几倍,且有飞机大炮助阵。在“左”倾军事路线的影响下,红22师正面死守伤亡惨重。

方强十分焦虑,这样硬拼下去,红军的力量很快就会伤亡殆尽,坚守阵地则是无从谈起。

这本质上也是第五次反“围剿”的问题所在,方强向毛泽东提出自己的疑虑,毛泽东为他规划战略部署:

“在你们师的左边,有江西省军区领导的大吉山游击队在信丰一带活动;南边也有游击队在全南、定南、龙南一带活动。

依托他们来牵制敌人,你们严密侦察和研究敌情、地形之后,争取在会昌与筠门岭之间地区部署战场,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和运动战。

要在敌人侧翼集中优势兵力,造成有利条件,首先消灭敌人的一个营、一个团,继而再打更大的胜仗。

每打一仗都要事先考虑几个作战方案。假如,敌人做一路来,我们不打他的头,也不打他的身子,专打他的尾巴;敌人做几路来呢?那就打他侧面的一路。总之,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弱点,消灭敌人之一部。”

历史已经证明,这是行之有效的战术,也是过去几次反“围剿”胜利的法宝。

方强茅塞顿开,官兵们的愁云也一扫而光,方强据此作出战斗部署:

正面阵地放两个营,加固防御,顶住敌人;派出一定兵力协同地方游击队到敌人侧后开展游击战,牵制敌人;抽出部分官兵帮助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做群众工作;主力部队则集中整训,准备打仗。

在毛泽东的指导下,红22师顶住“左”倾军事路线,中央根据地南线出现相对稳定的局势,同北线接连遭受严重挫败的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。毛泽东的心情也稍稍平复。

7月23日清晨,毛泽东带领中共粤赣省委、省苏维埃干部以及警卫员七、 八人,从文武坝出发,过渡到五里排、黄坊,顺着小路登上了会昌山。

登高望远,极目天际。回望“左”倾冒险主义误导革命造成的严重局面,沉思正确主张得不到采纳的担忧,展望南线局部出现的转机,毛泽东思绪万千。

他曾说过:“人的心情是复杂的,有所偏袒仍是复杂的。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,人的心情,经常有对立的成分,不是单一的,是可以分析的。”

在会昌时,曾有井冈山的老部下前来看望毛泽东,他们促膝长谈。毛泽东喟然长叹:“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,受过多次处分……。现在,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!”说时,竟凄然泪下。

毛泽东的心情虽然苦闷,但并不消沉,满怀着复杂的心情,一首传世佳作降临:

清平乐·会昌

东方欲晓,莫道君行早。

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。

会昌城外高峰,颠连直接东溟。

战士指看南粤,更加郁郁葱葱。

词中首先表达了革命者敢为人先的坚定态度:莫道君行早。正是映射旧谚:“莫道君行早,更有早行人。”

接着展示了革命者久经严峻考验,但从未衰退、益发昂扬和无比旺盛的斗志:踏遍青山人未老。

继而表达出乐观、豁达之情,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:风景这边独好。

还有关键一点,诗词中悄悄地回复了中央委派的任务:战士指看南粤,更加郁郁葱葱。

战略突破口在哪里,一目了然。

当时因为担心泄密,毛泽东以填词的方式向中央提建议,同时借词抒发自己的心情。

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,很快就离开了会昌。瑞金来了的急信,要他赶回去。

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,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,发布了《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》,派遣任弼时、萧克、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。

空前绝后、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。满怀理想与信念的共产党人,将要用他们的热血和意志,把一次悲壮的战略转移,谱写成属于人民的英雄史诗!